病中住院,除了專心治療以外,也還有不少空閑的時間。這個時間可以與病友們交流,也可以自由自在地看點閑書,這也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謂之養(yǎng)病吧。去年底今年初,連著進了兩次醫(yī)院,且是同一家醫(yī)院。病中女兒來陪我的時候,給我?guī)硪稽c書籍和雜志,其中就有一本叫做《特別關注》的雜志,里面的文章很為我喜愛,特別有一篇叫做《習慣互相扶扶門》的文章,看后頗有感觸。
社會的道德風貌,是由每一個社會成員建立起來的,件件事情由我做起,才能蔚然成風。我是一個老人,出門坐公交車或地鐵的時候,常常有青年人或中年人給我讓座。每當這個時候,總是感到一陣溫暖,同時也感到社會道德是在進步,人們逐漸地在意識到,關愛老人是一種公德。但是我第一個想到的并沒有這么復雜,首先想到的就是誠心誠意地說一聲“謝謝”。
為老人讓座是人們道德觀提高和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當然,人們上了公交車,就有一份座位的權利,不論老人還是青年人,都是平等的。青年人為老人讓座,是一種青年人犧牲了他的權力,而幫助老年人的善意,應該受到贊揚和表彰。年輕人應該努力去做到,而老年人卻不應該刻意去爭。任繼愈先生說:“法律有強制性,道德也有強制性。不按法律辦事要受法律強制性的懲罰。而道德的強制性不同于來自外面的懲罰,而是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下給人們以心靈的啟迪。自覺地遵循這種心靈的啟迪,使人有自由、幸福感,不能做到自覺地遵循這種心靈的啟迪,使人感到精神制裁的壓力。”(《任繼愈宗教論集》p.81)把這點搞清楚了,上面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此一個文明的社會,在大力倡導人人踐行這種文明行為的同時,并不是強制要求人們必須這樣做,而是利用輿論的力量,給人們一種“心靈的啟迪”,使人們認識到對道德力量的敬畏和理解,都是一種幸福。
基于這種觀念,上了公交車,沒有人給我讓座我很泰然,有人給我讓座,我心中充滿了溫暖。溫暖的不僅是我得到了一個座位,使我得以舒適的到達我的目的地,更是我看到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在不斷地擴大,我們年輕的一代正在營造著一個更加溫馨的社會環(huán)境。我要為他們的行為,當然也還有我的舒適,恭恭敬敬的說一聲“謝謝”。這是發(fā)自我內心的聲音,我要謝謝他們。
這該說到《特別關注》里面的那篇文章了。這篇叫做《習慣互相扶扶門》的文章說,在美國“凡是公共場合有門的地方,總會看到這樣的情形:走在前面的人,推開門后都要回頭看看有沒有人進門。他會扶著門讓后面的人進去,而后面的人進去后,也總要向扶門的人說聲謝謝,并接著扶。”學校的孩子們也不例外??戳诉@篇文章后,使我十分感動,同時也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公共場所進門的時候,居然從來沒有有意識地想到這一點,即使偶然做過,也完全是無意識的,并沒有成為一種自覺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這次我又學到了一種文明行為,并要自覺的踐行下去,真是開卷有益!
還是讓我引用《習慣互相扶扶門》里面的幾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吧:“有時候,孩子對愛的詮釋很簡單。我們的學校教育把孩子培養(yǎng)成有知識的人,但不一定有文化,有教養(yǎng),這讓很多受過多年素質教育的精英,在國際商務場合常常顯得不適應,而知識、文化、修養(yǎng)三者之間并不能劃等號。”看了這篇文章感到,其實修養(yǎng)也是一種文化,需要所有的社會成員來栽培它、壯大它。
漢網原帖:http://bbs.cnhan.com/read-htm-tid-19364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