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進口紅酒的假冒江湖:A貨泛濫,你喝的拉菲其實是拉非
2018-06-19 14:30:00 來源:財經雜志微信號
“拉菲1100塊,奔富407是120塊,奔富707是310塊,我們還有其他牌子的,你要多少?”聽到《財經》記者對進口葡萄酒感興趣,電話里的酒商來了興致,報出了各種國外著名酒莊葡萄酒的價格,記者只需提供地址,就可以輕松完成交易。
  然而,按照這位酒商所報的價格,消費者實際買到手的幾乎不可能是這些名酒莊的產品。中國葡萄酒精品酒莊推廣中心負責人劉家宇告訴《財經》記者,按照批發(fā)價,正品拉菲的價位是5000元-6000元,奔富407是600元-700元,奔富707則要1000多元。
  對于假酒銷售,有些酒商并不避諱。“我們不是葡萄酒公司,也不是進口商,我們是做高仿酒的。”在2018年糖酒會錦江賓館分會場熙攘的大廳一角,一位面色神秘的酒商對《財經》記者說。他塞進記者手中的名片上寫著“提供各國名莊紅酒”,還印滿了各類大牌葡萄酒的圖片。在酒店的出入口、大廳和走廊,以及賓館的每層電梯口,都有這些“高仿”商販的身影。他們往往身手敏捷,將名片快速塞給參展者,同時警覺地看看周圍,確保這一幕沒有被保安看到。
  除了錦江賓館,此類在高端酒店舉辦的葡萄酒分會場還有三四個,每年3月,這些酒店仿佛化為兩個世界,正規(guī)的葡萄酒洽談和假酒買賣同時進行,正品價格上千元的進口名酒,在假酒販那里,幾百塊錢,甚至幾十塊錢、幾塊錢就買得到。
  這種仿冒酒生意甚至已經形成了“產業(yè)鏈”。在成都凱賓斯基飯店分會場,記者看到了許多做大牌葡萄酒包裝盒和酒標的印刷公司展臺,售賣各種寫著“拉菲”、“奔富”等字樣的包裝產品,上前問詢的客戶非常多。
  就在這次展會上,四川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聯合公安部門突擊查處了多個售賣仿冒酒的公司。但一家葡萄酒公司的銷售人員表示,雖然糖酒會現場有嚴密的監(jiān)管并組織了打假行動,但還是無法避免仿冒酒的出現。據上述人士觀察,在糖酒會現場出現的貼著某一款大牌葡萄酒酒標的酒,大部分都是假的。
  發(fā)生在糖酒會上的這一幕也是中國葡萄酒行業(yè)假貨肆虐現象的縮影:在正規(guī)的葡萄酒交易之外,中國的葡萄酒市場存在著一塊黑色地帶,在這里你可以買到正品之外的各種“A貨”,這也是為什么在中國,拉菲、奔富等大牌葡萄酒的銷量遠超其市場供應量的原因。
  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國際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預測,2021年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消費國,消費規(guī)模預計將達230億美元。龐大的消費需求推動了葡萄酒行業(yè)的發(fā)展,也誘惑著不法商販前來分一杯羹。拉菲、奔富等品牌,是中國消費者較為熟知的進口大牌葡萄酒,也是造假者仿冒的主要目標。
  目前尚無中外權威機構對中國市場上有多少仿冒名酒做出統(tǒng)計,2017年《福布斯》曾聲稱援引波爾多葡萄酒行業(yè)協會數據,表示在中國每小時出售的仿冒酒高達3萬瓶,其后波爾多葡萄酒行業(yè)協會表示從未發(fā)布任何有關假葡萄酒的數據,但充分了解假葡萄酒問題的存在及其給行業(yè)帶來的傷害。多位葡萄酒行業(yè)人士均向《財經》記者表示,假葡萄酒是中國葡萄酒行業(yè)的普遍問題。上海青瀾酒業(yè)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周圍有很多客戶都在操作(仿冒葡萄酒)。”
  仿冒葡萄酒的酒汁有些來自國外,有些產自國內;有的以次充好,將低廉的酒汁灌入大牌葡萄酒的酒瓶中,盜用大牌的商標和包裝,有的甚至并不是葡萄釀造的,而是由酒精等物質勾兌而成。按照用料的不同,這些酒的造假成本從每瓶幾元到幾十元不等,而銷售價則動輒上千元,利潤豐厚。
  假酒來源五花八門
  在內行看來,分辨酒的真假并不算難。智利葡萄酒公司Punti Ferrer的亞洲商務代表張路英告訴《財經》記者,仿冒酒往往試圖完全盜用大牌酒的設計,但它們所用的酒瓶、瓶塞和標識的質感與正品均有所不同,同時,其標識上的文字也可能出現拼寫錯誤。
  “一支勃艮第的酒是不會用阿爾薩斯的長笛形瓶子來裝瓶的,而錯誤的玻璃瓶型在中國非常常見。” 美國葡萄酒打假專家、WineFraud.com創(chuàng)辦人莫琳·唐尼(Maureen E. Downey)向《財經》記者表示,“有一些假酒的英文更是不合邏輯,例如Petrus(栢圖斯)被錯寫成Pacrus,Romanée Conti(羅曼尼康帝)變成了Romanicandy。”
  唐尼還向記者描述了一些就連葡萄酒收藏人士都會上當的細節(jié),她表示,如果你看到一支1880年的拉菲標注了Pauillac AOC或者Rothschild Family (羅斯柴爾德家族),這支酒很明顯是一支假酒,因為AOC制度(法國的紅酒分級制度)只會出現在1936年或以后的酒上,同時羅斯柴爾德家族是在1868年開始管理拉菲酒莊。1957年,在藍光下會發(fā)出螢光的超白紙開始成為酒標用紙,如果你發(fā)現一支聲稱是1920年的葡萄酒使用的是超白紙,那這酒就很有可能是假酒。再比如,很多老年份精品葡萄酒的酒標都是用平板印刷的,如果你發(fā)現一支自稱產自1920年,但酒標是用雷射印刷的話,這支酒也很可能是假的。
  口感上,仿冒酒“寡淡無味,果香不夠濃郁,酒精度偏低,余味短,沒什么厚重感”,紅酒進口商眾海盛公司CEO張海文這樣描述曾喝到過的仿冒酒,“好的葡萄酒要有酸、澀、果香和明亮的顏色,顏色很渾濁的話很可能是假的。”
  不過,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從包裝、標識和口感來判斷真假可能還有些難度。
  張路英表示,即使是葡萄酒行業(yè)人士也不能保證能辨別所有葡萄酒的真假,他們通常只熟悉自己經常接觸的某一產地的酒,對于普通消費者,一些仿冒酒足以以假亂真。不過,“如果你喝到舊報紙、紙箱子泡過水的味道,或者臭味、雜味、腥臭味,那一定是假酒。”張海文說。
  除了完全模仿大牌葡萄酒的情況,“打擦邊球”的行為也令大牌葡萄酒傷透腦筋,一些酒商為了不與大牌葡萄酒起正面沖突,起一個和大牌名字不完全一樣、卻又非常相似的酒名,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就是某大牌,借此銷售自己的酒。以拉菲為例,在國內某大型電商平臺搜索該品牌,會發(fā)現大量相似的酒名,如“拉斐”、“拉非”、“拉斐爾”、“拉菲卡斯特”等,這些酒的介紹里大多赫然寫著“產地法國”,卻并不提供入關手續(xù)和檢疫證明,質量也無法保證。
  面對“揩油者”,一些品牌選擇與之對簿公堂。一個廣受關注的案子是法國大牌葡萄酒“木桐”訴上海班提酒業(yè)“穆桐”商標。2017年,這一長達七年的案子結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判定“木桐”葡萄酒勝訴,認為“穆桐”易引起消費者混淆兩種酒,消費者易將“穆桐”誤認為是更為知名的“木桐”。在2018年初結案的另一起案件中,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判定國內兩家公司侵害了拉菲所有者法國拉菲羅斯柴爾德酒莊的商標權,判決被告立即停止使用造成侵權的“拉菲特”和LAFITTE這兩個名字(拉菲的英文為LAFITE)。
  有些仿冒酒的酒汁來自進口的散裝酒。這些裝在橡木桶里的散酒通過了正規(guī)海關報批和檢驗檢疫,其進出口本身是合法的,但進口到中國后,它可能會被勾兌包裝成假冒大牌的葡萄酒出售。中國酒類流通協會葡萄酒專業(yè)委員會副秘書長楊征建向《財經》記者指出,海外主要產酒國的法律法規(guī)相對完善,造假成本更高,造假行為本身發(fā)生在海外的情況比較少,中國市場上那些穿著國際大牌外衣的假葡萄酒,更多是在中國被包裝銷售。然而,一些大牌葡萄酒公司發(fā)現,隨著中國市場對中高端葡萄酒的需求越來越大,發(fā)生在國外的假冒大牌行為也讓中國葡萄酒市場上的假酒亂象更加復雜。“我們現在更頭疼的是,一些南澳產的酒,其實不是奔富或富邑的,它們在南澳被大量罐裝,再出口到中國。”奔富品牌所有者澳大利亞富邑集團公關負責人向《財經》記者說。
  同時,造假的方法并不只以上一種。楊征建表示,一些酒商通過做“套牌酒”,也能偷偷造假。例如,某套牌酒廠商合法進口了一個貨柜(1.8萬瓶)的葡萄酒,獲得了一個貨柜量的合法手續(xù),之后在自己的廠里非法仿冒100個貨柜的酒,由于很少有買家購買一整個貨柜的酒,通常是一次購買幾千瓶,因此該假酒商便可長期反復用一套合法手續(xù)銷售自造的假酒,又因為此類廠商的確擁有合法商標,所以很少會被發(fā)現舉報。
  另有一類拙劣的仿冒酒,俗稱“三精一水”,大多包裝粗陋。此類假酒可能一點葡萄成分都沒有,由酒精、香精、色素和水摻兌而成,更甚者會用辣口劑替代酒精,用回收來的瓶子裝瓶,一瓶成本僅四五塊,有害飲用者的健康。
  走私酒中也可能混入假葡萄酒。廣和律師事務所海關部吳國雄律師告訴《財經》記者,2014年-2018年期間中國走私假葡萄酒案件達131起(據中國裁判文書網),這些案件中,除以偷漏關稅為目的低報總價的葡萄酒走了報關和檢驗檢疫程序以外,將酒夾藏在其他貨物之中、通過非設關地偷運入境,以及讓水客夾帶入關的葡萄酒均無合規(guī)手續(xù),質量無法經過合法程序驗證。唐尼表示,一些出售假葡萄酒的公司公然提供“水貨增值服務”,水貨客往往會將仿制酒與真酒調包,“即便你購買的是真正的酒,也會有被水貨客偷龍轉鳳的可能性。”
  除了進口葡萄酒會被造假,近年來,比較知名的中國葡萄酒品牌也遭遇了猖獗的山寨造假,其中被造假嚴重的是長城葡萄酒。據媒體報道,2017年9月,桂林警方查獲了7200余瓶、案值達40余萬元的假葡萄酒,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假長城葡萄酒?!敦斀洝酚浾呗撓盗碎L城葡萄酒品牌所屬中糧酒業(yè)相關負責人,但對方拒絕答復記者的詢問。唐尼認為,假葡萄酒已滲透到各個等級的葡萄酒市場,從便宜到昂貴的葡萄酒,任何價格區(qū)間的酒都有被假冒的風險。
  仿冒酒傷害了誰
  由于仿冒酒的生產和銷售脫離了法律監(jiān)管渠道,因此它們的品質無法保證,不過,張路英表示,在監(jiān)管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這些酒已經很難進入正規(guī)的百貨商場和大型超市了,它們一般會選擇監(jiān)管不嚴格的網上渠道、小型煙酒專賣店、批發(fā)市場,而質量尤為拙劣的假葡萄酒,一般只能流入中國的鄉(xiāng)鎮(zhèn)市場。
  然而,也有行業(yè)人士表示,實際上大型超市也無法完全避免仿冒酒的入侵。某國內大型超市律師顧問向《財經》記者透露,該超市2016年、2017年分別處理了超過10宗假葡萄酒案件,2018年至今處理了3宗-5宗假葡萄酒案件。“每個超市都有假葡萄酒的情況,往往是消費者來投訴后,律師團隊才會去處理,這就說明,很可能還存在很多未被發(fā)現的假葡萄酒。”該律師表示。
  據張海文觀察,執(zhí)法部門對線下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大,目前大部分仿冒酒還是聚集在監(jiān)管漏洞較大的線上網購平臺,在線上,有的商家會打出“139元8瓶”一類的大牌酒廣告,而不懂葡萄酒的消費者免不了會受到低價的誘惑。“不過,不像衣服和包的假大牌,葡萄酒畢竟是食品,消費者不會去主動買假拉菲、假奔富。”張海文說,“雖然有的消費者接受了電商的錯誤引導,但他們也是被動受害者,是被忽悠了。”
  面對假酒對市場的擾亂,進口酒商傷透了腦筋。“做假酒很可惡,沒有道德底線的商人,完全可以重拳打擊。”一位意大利葡萄酒進口商向《財經》記者抱怨。“假酒對我們的沖擊不小,我們有款批發(fā)價200多元的酒,有公司仿造后賣50元-100元。”做進口酒貿易的上海青瀾酒業(yè)一位工作人員說,“品牌酒的價格是什么價格就是什么價格,如果低于市場價格,酒汁肯定有問題。”
  張海文表示,品牌識別度高的葡萄酒大多產自種植、采摘和釀造更精細的酒莊,這些酒莊產的葡萄酒,營養(yǎng)物質、芳香物質、轉化出的香氣更多,品質和味道的確更好,陳年的潛力也大,這也就導致它們的成本更高,價格自然貴。
  他表示,一些世界名酒莊的葡萄會限產種植,有些酒莊要求葡萄園中一公頃的土地一批不能產出超過8000瓶葡萄酒,有的一根藤上只長幾十斤葡萄,甚至有的名莊一根葡萄藤上只長五串葡萄,把其余的葡萄全部剪掉,這樣就可以將營養(yǎng)集中于少量葡萄上,保證產出的都是最好的葡萄。在采摘上,也不會一股腦將綠的、紅的、紫的一起摘下來,而是只選擇成熟葡萄采摘。同時,名莊酒往往用小橡木桶,而非不銹鋼桶釀造,小橡木桶能更好地保存葡萄的風味,而一個小橡木桶就要7000美元,一次只能釀不到300瓶酒,葡萄酒至少在橡木桶中存放兩年再裝瓶,裝瓶一年后才能上市。再加上房租、資金利息和時間成本,一瓶名莊酒的成本比當年采摘、存放一兩個月就上市的普通葡萄酒要高得多。
  雖然無法計算出每年因為假酒損失了多少銷售額,但不少進口商表示,仿冒酒每年會給公司的進口貿易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同時,除了高檔的大牌葡萄酒,一些與仿冒酒價位相當的中低檔正品酒也會受到影響。
  近年來,不僅法國等傳統(tǒng)葡萄酒大國的酒被造假,新興葡萄酒市場的酒也成了被仿冒的“重災區(qū)”,如來自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智利等國家的酒。以智利為例,據中國海關數據,智利已經成為中國第三大瓶裝葡萄酒進口國和第二大散裝葡萄酒進口國,2017年中國從智利進口了1.3億升葡萄酒,而據張路英介紹,智利排名前十的酒莊,在中國均遭到了大量仿冒,就連他的公司經營代理的一些小品牌也未能幸免,經濟損失難以統(tǒng)計。“假葡萄酒給正規(guī)進口酒商帶來的不僅是財務上的損失,它對品牌的影響才是最大的,有時客戶買到假葡萄酒,會來問為什么你的酒質變了,為什么你們出了新系列沒告訴我。”他說。
  受沖擊最大的還是大牌葡萄酒。富邑集團公關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假酒的來源和渠道很多,制假也有很多方式,再加上每個假酒商賣出的價格不同,假酒數量和經濟損失難以統(tǒng)計,“但可以肯定的是,經濟損失是比較大的。”
  拉菲是另一個在中國被造假嚴重的品牌,《財經》記者試圖聯系該品牌的法國總部集團和中國總代理,但雙方均未回復記者的問詢。
  不能把問題留給消費者
  “假酒問題和中國市場經濟水平息息相關,和中國社會治理情況息息相關。”楊征建說。他認為,包括葡萄酒行業(yè)在內的許多行業(yè)都存在假冒偽劣產品,究其原因,是執(zhí)法上以罰代刑,對制假售假懲戒力度不夠,以及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造假的信用成本低等綜合因素,造成假葡萄酒在中國有一定的市場。
  在葡萄酒收藏層面上,唐尼認為,很多收藏家有錢但缺乏葡萄酒鑒別知識,面對貪婪的供應商,自然不能幸免。她發(fā)現,一些已經被查處的國外造假專家制造的葡萄酒,至今仍然在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上流動著。
  就假葡萄酒問題的打擊治理,廣和律師事務所孫依豐律師表示,近年來,執(zhí)法部門和葡萄酒市場參與者的打假力度越來越強,假葡萄酒的情況有所緩解。他表示,消費者在購買葡萄酒時,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排除掉大部分假葡萄酒。
  根據中國的法律規(guī)定,進口葡萄酒的包裝和酒瓶上必須加貼中文標簽,所有葡萄酒的標簽上都必須包含葡萄品種、葡萄酒名稱、葡萄收成年份、等級、產區(qū)、裝瓶者、酒廠名、產酒國名、凈含量、酒精濃度,如果沒有加貼中文標簽,或信息不全,就有可能是假葡萄酒。
  同時,消費者應盡量選擇在正規(guī)的商場、大型超市和電商平臺購買葡萄酒,如果在電商平臺購買,應該選擇電商平臺的自營店和葡萄酒品牌的官方購買渠道,在購買過程中要掌握好“證據”,比如存好發(fā)貨憑證和發(fā)票,保留訂單信息,一旦發(fā)現假貨,可以更好地向商家討說法,而在購買進口葡萄酒時,可以向銷售商家要求查看報關證明和入境檢驗檢疫證明,以及質檢報告。
  但不少葡萄酒行業(yè)人士認為,消費者可以學習一些必要的“打假知識”,但沒有辨別真假葡萄酒的義務,治理假葡萄酒亂象的根本還是在于市場監(jiān)管和執(zhí)法部門加大打擊力度。“你無法要求消費者去學習辨別葡萄酒真假的知識。” 楊征建說。
  同時,在打擊猖獗的葡萄酒造假上,葡萄酒公司與警方的協助至關重要。據央視報道,2017年11月和12月,上海警方與大連警方分別破獲了兩起涉案金額龐大的假酒案件,在這兩起案件中,富邑集團提供了正品信息和假酒樣品檢測支持,提升了案件偵辦效率。
  富邑集團公關負責人表示,該公司已在全球和中國設有知識產權和法務團隊,近年來在中國投入了不少資金和精力打擊假酒,今后會繼續(xù)加大處理假酒的力度,并撥出相應款項專門做侵權訴訟,配合公安執(zhí)法機關共同打擊假葡萄酒亂象。“打擊造假售假的工作是持續(xù)性的。”該負責人說。然而在中國,其他大多數進口葡萄酒品牌只有代理商,沒有分公司,更沒有處理知識產權事務的團隊,這給未來的打假增添了不確定性。“進口葡萄酒生產商在中國市場上的缺位給了假酒商販可乘之機。” 楊征建說。
  在一些葡萄酒行業(yè)人士看來,中國的各葡萄酒行業(yè)協會應該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借鑒法國等老牌葡萄酒國家的經驗,制定更清晰的行業(yè)規(guī)范和假葡萄酒鑒定標準。張路英認為,在這方面中國的葡萄酒行業(yè)協會已經開始有所作為,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