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中華傳統藝術而生——訪崇陽中洲提琴藝術劇團董事長汪吉剛
2017-12-25 19:05:24 來源:漢網

文/欒方  張夢   圖/黃炎

\

汪吉剛,湖北崇陽縣人。

民間武術家、義務教育家、著名愛心人士;

國家一級武術裁判。

其一手創(chuàng)辦了“中洲提琴藝術劇團”。

\

汪吉剛

習武、行醫(yī)、編劇,這三個看似互不相通的行當,被“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八個字悠悠串起,在汪吉剛身上合而為一、融會貫通。

有人說,他是為傳統文化而生的人。也有人說,他是慷慨仗義,俠者風范。

在崇陽縣,他是遠近聞名的人物,從不憚以無悔的魄力追逐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渴望。幾近一甲子的時光,汪吉剛在曲折跋涉的人生路上,不斷用自己的天賦與勇氣、智慧與努力、拼搏與善意繪出自己的傳奇畫卷。

\

寶劍鋒從磨礪出,文武雙修始少年

從崇陽縣城出城沿國道往東一公里路旁,豎立著一座父子雙尚書的牌坊,這就是汪吉剛的出生地,有著深厚“尚武崇文”氣息的大路汪家。汪吉剛天資聰慧,好學上進,但求學之路卻一路碰壁。曾以鹿門公社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大橋高中,卻受困于身份,幸有貴人相助,才得以繼續(xù)學業(yè)。但終因家境貧窮,在高考前夕被迫輟學。

聲聲嘆息澆不滅的是他的斗志。14歲那年是汪吉剛人生的轉折點。一天夜里,家有“高人”到訪,看父親恭敬的神態(tài)才知其是父親當年就讀師范時的語文老師舒子航,曾是黃埔軍校第五期優(yōu)秀學員,文韜武略,樣樣在行。冥冥之中,一段師徒情就此結緣。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汪吉剛憑借著不懈的努力與超凡的悟性很快在同齡人中嶄露頭角,“刀槍棍棒,斧鉞鉤叉”,十八般武藝一點即通,揮灑自如。文化課也絲毫不落,熟讀了《左傳》《資治通鑒》《四庫全書》等著作,始終遵循習武之人更重修身的古訓。還經常幫著戲癡舅父抄寫提琴劇本,日復一日,一顆琴音的種子已悄然種下。

“梅花香自苦寒來”,十七歲初試身手,汪吉剛就拿到了咸寧地區(qū)武術比賽青少年組冠軍。

\

創(chuàng)辦武校育英才,仁心仁術醫(yī)百姓

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石。少年汪吉剛一戰(zhàn)成名,很快就被招進了全省武術比賽集訓隊。場上揮汗如雨,場下巧思善記,而幼時務農的種種經驗也給了他無窮的靈感,使之在武術套路編排上更顯靈氣與張力。最終不負眾望,拿到了湖北省青少年組刀術亞軍。

比賽結束,汪吉剛在教練的推薦下以特招生到咸寧醫(yī)學院脫產學習兩年,并在傳統中醫(yī)療法與現代臨床醫(yī)學相結合的反復實踐中,得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畢業(yè)回鄉(xiāng)后,崇陽縣大大小小的診所都有過他實習的經歷,各鄉(xiāng)鎮(zhèn)村落也留下了他著手成春的美名,方圓百里,上門求醫(yī)者絡繹不絕。

1993年之秋,在當地相關部門和武術界的再三邀請下,汪吉剛創(chuàng)辦了崇陽鄂南武術學校。他深知窮人家孩子的艱辛,因此不惜抵押房產貸款,東拼西湊近200萬元來建筑校舍與配備師資,十年間培養(yǎng)出了三十余個市級以上武術比賽冠軍。

“不忘初心,感恩前行”,武校停辦后,汪吉剛堅持回報社會,每年都會向當地民辦高中捐資助學,還會通過自己的影響力組織社會群體獻上愛心。在自家的診所里,汪吉剛每年為特困戶免費治療上百次,藥費達數萬元。

\

崇陽縣當紅花旦舒琴

\

崇陽縣當紅小生洪波

梨園奇葩是提琴,砥礪傳承無止境

習武之路桃李滿園,行醫(yī)之途佳話廣播。按說此時的汪吉剛應可享受歲月之恬靜了。而人過中年的他,一顆“癡”心卻從未改變。每當夜深,寫詩作詞是他最放松自我、瀟灑自如的時刻。忙里偷閑,三十多歲開始研究琴律唱腔,不惑之年著手創(chuàng)作提琴劇本,寫到興起之時,竟忘了時間,直到破曉,方才擱筆?!饵S庭煜傳奇》《賣茶女》《王祥臥冰》等都是其創(chuàng)作改編的劇本,代表作《汪尚書傳奇》就是根據其祖上明朝進士汪文盛為官清廉的事跡而改編。在如今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此劇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如一個雞蛋,父傳子,子傳孫,雞蛋會發(fā)臭,但將其孵化破殼,就產生了生命。崇陽提琴要發(fā)展才能生存。”汪吉剛說,要想讓提琴戲登上更大的舞臺,一定要向其他優(yōu)秀劇種學習,去糟取精。緊扣時代脈搏,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

大丈夫自有其擔當,2015年5月,汪吉剛出資創(chuàng)辦了中洲提琴藝術劇團,秉著高配置、高水準的理念,汪吉剛拉來了當紅花旦舒琴、小生洪波、全能戲人吳四煌及張李燕、程宗意等名角,指導過央視大戲《雙合蓮》的縣文化館干部黃三義為導演,一經上演,即火遍縣城,周邊縣市也戲約不斷。

\

崇陽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觀眾有好戲可看,劇團天天有戲可演,這就是生命力。”汪吉剛說,崇陽人愛看戲,特別是在鄉(xiāng)下,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都會請他們去演上一出。一場三個小時的演出,能聚集幾百人圍觀,觀眾看得目不轉睛,喝彩之聲不絕于耳。劇團去年演出了276場,今年預計會演到300場。

戲曲是精煉的文化、時空的藝術,凝聚著古往今來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鞭撻、對社會問題的反思、對核心價值的堅守。中洲提琴戲劇團常演劇目《雙合蓮》《銀牌記》等既代表了當地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又能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在群眾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面對崇陽提琴戲創(chuàng)作題材不夠廣泛,創(chuàng)作隊伍參差不齊,青年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汪吉剛有著深深的思考,他以良知和擔當,將弘揚和發(fā)展提琴戲視為己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堅定了他前行的信心,指明了發(fā)展的方向。

下一步,汪吉剛打算聯合縣里的提琴戲老前輩與相關文化專家,深入探討當前發(fā)展中的癥結所在,并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來搜集與整理散落于民間的提琴戲資料,進一步整合提琴戲資源,創(chuàng)建提琴戲演藝集團,力爭讓提琴戲唱腔更美、表演形式更多元,使之雅俗共賞、老少皆宜,逐步走向更高、更廣闊的舞臺。

提琴戲——崇陽之瑰寶,大山之神韻。

汪吉剛——行者無疆,為藝不悔,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琴戲的路上永不回頭。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