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源于清華附小六(4)班公眾號的文章《當小學生遇見蘇軾》在微信朋友圈爆紅。在家長的幫助下,六年級小朋友們把“大數據”用得有模有樣,分析字頻看詩詞和蘇軾個人經歷的關系,估算詩詞帶給5A級景區(qū)的價值等。這些研究報告甚至比某些大學生作業(yè)更像一份研究報告,這些小學生被許多網友稱為“史上最強小學生”。(北京晚報 10月10日)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小到大,我們背過無數次蘇軾的生平、詩詞;但是你知道蘇軾作為一個詩詞美景的“代言人”,他的品牌價值有多大?你知道蘇軾還是一個中醫(yī)藥學愛好者嗎?蘇軾的朋友圈是怎樣的?
近日,清華附小的孩子們利用剛剛過去的小長假,查資料、做問卷,用大數據等多種手段“揭秘”出蘇軾的“另一面”。這項堪比研究生式的課題成果另許多高校學生感到汗顏,這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贊同者認為:這才是教育應有的魅力,在教學中給學生們以啟發(fā),讓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學會在課本之外探索美麗的世界。而反對者認為:這么專業(yè)性的大數據研究報告如同親子作業(yè),是否連作業(yè)都要“拼爹”?在本該出去游山玩水,享受童年的年紀,這樣高負荷的作業(yè)是否會損害孩子的心靈健康?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小學生大數據研究蘇軾”雖褒貶不一,但是作為一次教育改革的新鮮嘗試,與其全盤否定,不如抱著寬容的心態(tài)接納,對于孩子而言,這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經歷。要識蘇軾真面目,并非只能“課題”中。研究型的教育,同樣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而能否寫出厚厚的論文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探知的過程。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萬個為什么,每個尋求答案的過程都是一個課題。我們贊賞與蘇軾相遇的孩子,也鼓勵與天空仰望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應該自己去學走路。啟發(fā)式教育不是裝滿籃子的教育,不是填鴨式教育,而是點燈教育,照亮教育。啟發(fā)式教育的方向應該是點燃每個學生心中的那盞燈,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米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