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和孩子們一起在課堂上做熱干面
對于武漢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奧林小學的李丹來說,做老師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個有心人。她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她堅持六年如一日從身邊做起,從力所能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服務他人,服務社會。作為“武漢最美志愿者”,她通過帶領孩子們學做熱干面探究武漢文化,加深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認識和熱愛,增進對家鄉(xiāng)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引導他們更好的為家鄉(xiāng)服務。
把熱干面師傅請進課堂
剛剛升入初中的屠嫣然和王晨印同學回憶小學印象最深的事,不約而同地想到李丹老師上的一節(jié)熱干面課。當時六年級有一篇命題作文,要求寫下小學生涯最記憶猶新的瞬間,班上超過一半的同學都寫到了這節(jié)有趣的課。李老師除了布置特殊的課外實踐作業(yè),還帶他們去熱干面店拜師學藝,趣事多多。
5月18日,李丹執(zhí)教了一節(jié)綜合實踐課《武漢特色小吃——熱干面》,與學生一起研究、學習并親手制作熱干面。課前,她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了解熱干面的制作過程、方法及相關知識。她利用教師志愿者的職業(yè)優(yōu)勢,從武漢最著名的小吃熱干面入手,讓學生挖掘熱干面背后的課程資源,開發(fā)“舌尖上的武漢”系列拓展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激活與重建家鄉(xiāng)美食文化價值,加深學生對武漢的認識和熱愛,用生動樸實的民風民俗濡染孩子們。
“每次吃熱干面時我看師傅把面裝進漏勺里在開水里燙幾下就好了,等我們燙面組到蔡林記去體驗時卻發(fā)現(xiàn)沒那么容易,不是燙過了就是夾生的。直到師傅教我們浸六下抖三下的秘訣,才掌握了燙面訣竅。”屠嫣然說,學做熱干面不僅多了一樣手藝,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最好傳承,實踐的過程中也讓她體會到武漢小吃的魅力,從而越來越喜歡自己的家鄉(xiāng)武漢。
華宇航的爸爸是一名做早點的師傅,被李丹老師請進課堂,教孩子們制作熱干面。他感慨地說:“以前來接孩子總抬不起頭來,覺得自己不及其他家長的工作好,孩子都有點自卑。李老師特意邀請我在課上做展示,孩子回來高興地說大家都羨慕他有個這么能干的爸爸,孩子很自豪我也很欣慰。”他憨厚的臉上洋溢著滿滿的職業(yè)幸福感。
給學生布置志愿服務作業(yè)
“熱干面實踐作業(yè)是我多年來布置的志愿者活動作業(yè)之一。”李丹是一名語文老師,也是“武漢最美志愿者”。她希望孩子們不僅僅能多渠道獲取、整理資料,提高動手實踐能力,更能培養(yǎng)他們樂于探究、合作求知的積極態(tài)度,從而發(fā)揚志愿精神,傳承熱干面所代表的武漢文化和武漢精神。讓課堂的影響力擴散開來,讓城市精神植根孩子的內心。
從2011年開始,李丹就帶領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務活動。2011年10月,她和孩子們前往自閉癥兒童康復中心,和那里的孩子一起做游戲,還邀請自閉癥兒童樂樂來自己的班級隨班就讀,在近3個月的輔導中,樂樂有了明顯的進步。2013年12月,武漢正處于冬季流行性疾病的高發(fā)期,她聯(lián)系社區(qū)醫(yī)生志愿服務隊搜集冬季疾病預防的宣傳冊,和學生們一起準備冬季防病小貼士,帶領班級學雷鋒志愿隊在廣場等人群密集處宣傳冬季疾病預防及保健知識。2015年重陽節(jié),她帶領學生到沌口敬老院,為老人們梳頭洗臉,打掃清潔,更換被單,送去歡聲笑語和真情陪伴。2016年5月組織全校四年級學生開展舊物義賣善款籌募活動,并將籌集的8000元善款資助漢南區(qū)東城垸中心小學的一名白血病患兒。2017年12月,她和學生將新年的祝福送給學校的保安師傅、保潔人員以及周邊街道、社區(qū)、公共場所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執(zhí)勤民警,孩子們把精心準備的賀卡、糖果、暖手寶送到建設大武漢而辛勤工作的農民工手里……
自閉癥中心、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聾啞學校、社會福利院、養(yǎng)老院、學校周邊社區(qū)、街道等都有李丹和孩子們志愿活動的身影。作為一名志愿者,她想的不是“什么時候任務才能做完”而是“我還能為大家做些什么”。作為一名教師,她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服務學生,并點燃孩子們投身志愿服務的熱情。
長江日報記者楊幸慈 通訊員肖圣蘭 代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