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際課程落地本土的教育邏輯
2018-12-07 17:12:00 來源:鄂爾多斯網(wǎng)

  國際課程項目豐富了普通高中的教育形式,滿足了很多家庭對于多元化高中教育的需求,也幫助一大批學生實現(xiàn)了出國留學夢想。但圍繞高中國際課程依然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問題乃至爭議,亟待厘清。

  近年來,我國很多普通高中引進和開設了各類國際課程,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出現(xiàn)了普通高中“國際教育熱”。國際課程項目豐富了普通高中的教育形式,滿足了很多家庭對于多元化高中教育的需求,也幫助一大批學生實現(xiàn)了出國留學夢想。但圍繞高中國際課程依然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問題乃至爭議,例如,開展高中國際課程項目是否等同于進行留學預備教育?國際課程與我國普通高中課程之間是什么關系?國際課程項目應當在我國高中教育中擔當何種角色、由誰舉辦?如何監(jiān)督、保障和提升國際課程項目的質(zhì)量?等等。這些問題,亟待厘清。

  國際課程是什么

  當前,我國高中階段引進的國際課程有多種類型,舉辦主體和辦學形式多樣。從課程類型來看,主要有國別課程、國際文憑組織課程和大學先修課程。國別課程原為各國為本國高中生開設的課程,如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高級水平課程(A-level),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國部分省或州的高中課程。這些課程成績在英語國家具有普遍的認可度。國際預科證書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簡稱IB)由國際文憑組織設計開發(fā),不針對單個國家的教育系統(tǒng)或?qū)W制而自成體系,其成績被歐美國家高校廣泛接受。而大學先修課程以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簡稱AP)和全球評估證書課程(Global Assessment Certificate,簡稱GAC)為代表,針對學有余力的高中生,強調(diào)知識的深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其成績被美國、加拿大等國高校認可,可用于入學申請和替代大學課程學分。

  國際課程項目的舉辦主體既有公立學校也有民辦學校,公立學校通常以國際班、國際部的形式獨立編班開課;一些民辦學校則直接以國際學校、雙語學校、外國語學校等命名。從辦學形式看,存在中外合作辦學、學校獨立舉辦以及學校與校外機構合作舉辦等?;趪H課程學分、證書或文憑對于海外升學的直接作用,家長、公眾和媒體經(jīng)常把這些項目統(tǒng)稱為高中國際班、出國班等,認為這些項目的興起與當前高中畢業(yè)生的出國留學熱關系密切。

  為什么開設國際課程

  出國留學熱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yè)深入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庭教育需求和教育選擇多元化的必然結果。毋庸置疑,留學需求的旺盛是很多高中國際課程項目舉辦的重要動力和基礎。但是,對于教育主管部門、辦學者和研究者而言,不能把開展高中國際課程簡單等同于進行留學預備教育,而應當從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目標出發(fā),從普通高中教育的內(nèi)涵定位以及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階段性任務出發(fā),來理解和認識高中國際課程的意義和功能。

  國際預科證書課程、英國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高級水平課程等主要國際課程體系結構不一、各具特色,但這些課程都較為強調(diào)學生學科知識、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能夠讓學生在一定范圍內(nèi)根據(jù)興趣、專長和生涯規(guī)劃選擇學習和考試科目;多為小班化教學,教學方式靈活多樣,鼓勵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和評價方式。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揚長避短,突出優(yōu)勢,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這與我國基礎教育長期以來過于強調(diào)知識學習、忽視能力培養(yǎng)以及評價標準相對單一形成對比,也成為國際課程受到很多家長和學生歡迎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2013年以來新一輪高中課程方案的修訂以及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推進,我國高中課程教學目標、內(nèi)容結構、評價方式與主流國際課程體系的特色越來越趨近。根據(jù)教育部新修訂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簡稱“高中新課標”),此輪課程標準修訂的目標之一就是充分借鑒國際課程改革的優(yōu)秀成果,形成既符合我國實際情況,又具有國際視野的綱領性教學文件。高中新課標強調(diào)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fā)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zhuǎn)變,著力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強調(diào)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促進課程內(nèi)容結構化、情境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鼓勵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此外,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頒布,開始探索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和多元錄取,支持學生根據(jù)特長和生涯規(guī)劃安排高中學業(yè),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所以說,主流國際課程的知識結構、培養(yǎng)目標、教學評價方式與我國高中課程教學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大方向具有一致性。國際課程的教學實踐有助于為深化高中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借鑒;有助于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有助于為國際課程本土化研究儲備人才,促進中外課程的研究、互鑒與融合,從而讓國際課程項目教學和辦學成效輻射更廣大的學生群體??梢钥吹剑谝恍┹^早開始開設國際課程的知名高中,國際課程項目的教學成效外溢顯著,對學校教學方式變革、校本課程建設和校園文化培育都帶來了積極影響。多年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研究力量也就國際課程教學經(jīng)驗的總結推廣以及中外高中課程的融合進行了有益探索。

  但是也要看到,普通高中國際課程項目在辦學、教學和監(jiān)管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一些學校過分強調(diào)國際課程的海外升學功能,將海外名校錄取率作為教育政績,把國際班辦成了純粹的“留學預備教育”和“洋應試教育”,甚至出現(xiàn)了個別學校參與學生申請材料造假的惡劣現(xiàn)象。一些地方政府將國際學校、國際課程項目作為招商引資和人才引進的配套工程,對于學校辦學定位的重要性、課程體系的嚴肅性以及國際課程項目對于師資和教學質(zhì)量的高要求認識不足。另一不容回避的問題是,國際課程項目的高成本特征帶來高收費的合理性,一些學校開辦國際課程項目存在逐利的現(xiàn)實動機。而近年來社會資本大量涌入教育行業(yè),也讓民辦國際學校成為投資熱點。在這些功利化的導向下,一些高中國際課程項目倉促上馬、盲目擴張,一些學校辦學定位不清,教學質(zhì)量不高,辦學管理失范,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如何辦好高中國際課程項目

  促進高中國際課程項目健康、良性發(fā)展,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首先,要把人才培養(yǎng)放在首位,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出發(fā),明確辦學目標。高中階段是快速積累學生知識和能力,確立人生發(fā)展方向,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國際課程項目也要在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在辦學中要把握“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自覺、自信,以我為主,吸收借鑒國際課程的優(yōu)秀成果和經(jīng)驗,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培養(yǎng)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只有依據(jù)這樣的高度認識和定位,才能保證高中國際課程項目辦學的方向性,避免單純追求“洋高考”升學率,甚至謀求經(jīng)濟利益的高回報。

  其次,國際課程項目也應當落實國家課程方案的基本要求。按照高中新課標,普通高中課程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必修課程“由國家根據(jù)學生全面發(fā)展需要設置,所有學生必須全部修習”;選擇性必修課程“由國家根據(jù)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即使不參加普通高考,學生也應結合興趣愛好,選擇部分科目內(nèi)容修習,以滿足畢業(yè)學分要求”。高中國際課程項目作為由普通高中學校舉辦的中等學歷教育的一部分,也應當嚴格執(zhí)行國家課程方案,開齊開足國家必修課程。在實踐中,北京、上海等地教育行政部門根據(jù)國際課程項目的教學實際,允許一部分國家必修課程以國際課程相關學科學分替代,但都要求開足開齊政治、語文、歷史和地理等涉及意識形態(tài)、核心價值觀、歷史觀和地理觀的課程,這也是落實國家課程方案、貫徹基本國民教育目標的考量。

  再其次,舉辦高中國際課程項目的學校要嚴格規(guī)范辦學行為,努力提升辦學質(zhì)量。學校在相關項目的招生中,應當嚴格遵守各地有關中考招生的管理規(guī)定,程序公開透明。特別是公立學校,要堅持公益屬性和公平原則,不能讓國際班成為變相降分收費招生的渠道,同時也要嚴格規(guī)避校外機構介入乃至代管公立學校國際課程項目的情況。學校對于引進國際課程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比較,根據(jù)學校條件、教師能力和學生需求等作出選擇,依法依規(guī)使用境外教材。對國際課程項目教師特別是外籍教師,要進行嚴格聘任和管理。學校要切實以質(zhì)量為核心,加強國際課程的教學研究以及國際課程與國內(nèi)課程授課教師之間的交流,確保國際課程教學質(zhì)量。通過教師流動、校本課程建設和學生活動等,讓國際課程的優(yōu)秀教師和教學資源惠及更廣大的學生群體。

  面對當前普通高中開設境外課程存在多主體、多課程、多辦學形式的復雜情況,國家和地方層面尚缺少精準的政策指導,國際課程和教材監(jiān)管機制還有待明確,這是當前教育管理部門亟待解決的課題。教育研究者迫切需要加強對國際課程的研究,促進中外課程的借鑒融合,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國際視野并具有廣泛適應性的國際課程體系,建立對于國際課程項目的第三方評估機制。

  也應當看到,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經(jīng)濟、教育、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我國基礎教育的特色、經(jīng)驗和成績越來越受到國際認可。一些海外知名高校已經(jīng)接受以我國高考成績作為入學申請。可以期待,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教學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未來我國基礎教育的時代性和科學性將繼續(xù)提升,能夠進一步融通中外,面向未來,更好地培養(yǎng)既有家國擔當、本土情懷,又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的時代新人。

  • 為你推薦
  • 公益播報
  • 公益匯
  • 進社區(qū)

熱點推薦

即時新聞

武漢